HIMF:用镜头记录探险 用影片分享精彩

传奇人物

喜马拉雅人物 · 霍莉小姐 | 这才是情怀,一辈子的守望

2016年4月8日,我们带着对霍利小姐(Elizabeth Hawley)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她的家里,对她进行长达1个小时的采访。来之前我们事先进行了预约,因为她毕竟是一位93岁的老人了,没想到她听说我来自中国,欣然接受了我的来访。我们本来想用霍利女士这一称谓,可是她的生活助手马上纠正了,她还没有结婚,要称呼小姐,这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但又因此而产生一种新的敬意。我第一次了解她是班夫的一个纪录片,影片对她做了详细介绍,一个从来没有登过八千米雪山的女性,却掌握了全球在喜马拉雅山登山的人员记录。她被世界登山界称她为“登珠峰权威人士”、“喜马拉雅登山记录保管人”、“长期观察并记录尼泊尔登山情况的女学者”。在她的工作室里,四壁的柜子都是装满历年攀登的档案记录,我开玩笑的问她,这些资料很值钱,她说不值钱,在加德满都的书店里能买到同样的光盘,可见她对资源的共享做的非常好,让全世界的登山者都能拥有它。

她的住处也是办公地点,坐落在加德满都的 Kathmandu大街,一个大院子,一进大门左手边的停车位就看见她那辆浅蓝色的大众古董甲壳虫,这辆车的车型在全球尚存已经为数不多,在用的就更少,它产自于1963年,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需要八卦一下,据说这辆车还是1965年当时的尼泊尔国王送给她的(她的司机如是说),当年就是开着这辆车穿梭于各个酒店,乐此不疲的去登记那些即将要攀登的人。那天下午,她得知我们已经抵达她家,便从自己的卧室把持着扶手椅,一步一步蹒跚地从房间里走到办公室,用“走”字还不贴切,严格的说是慢慢地挪动。虽然年纪很大但是起色不错,说起话来调理清晰,吐字清楚。

我问她去过中国没有,她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去过,在火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的脚非常非常小,我估计她看到的是缠过小脚的老人。我问她还想去中国吗?如果想去的话我们中国南山国际山地电影节将她作为重要嘉宾邀请,她笑笑说年纪大了,走不了。我问她,对中国的登山者能记住哪一位,她说一个叫“静”的女孩子,很有钱,前年登过珠峰。经她这一说我马上知道这位“静”是谁了(此处省去500字)。

这份义务的工作,伊丽莎白·霍利(以下简称霍利)一干就是56年,经她登记的世界各地登山者超过5000人,这些人中有的在登山的过程中永远留在了那里,有的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的英雄凯旋而归。更多的人则是一年又一年,保持着对登山事业的执着。正是霍利将这些人的故事进行记录汇编,整理成喜马拉雅数据库,并且一年进行一次更新。也正是基于她本人记录数据的权威性,所有登山者都希望能在霍利的记录里找到自己的名字。2008年5月,一位法国登山家为了表达对霍利的尊敬,在完成一座尼泊尔6182米的雪山首登后,将其命名为霍利峰。如今她年事已高,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去工作,现在有了一位来自德国的志愿者Billi,我们顺便对Billi做了采访,这是一位非常健谈的女士,一开口便是滔滔不绝,当说到中国的登山运动时,她建议中国的登山者来到尼泊尔后希望能在她这里做一个登记,言语中能感到很少有中国登山者来这里登记。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中国的登山者如果面对一个官方机构,且有资质颁发登顶证书的,那么他(她)一定是不请自来,而面对一个毫无权利的组织来说貌似可有可无。然而,作为一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民间登记记录机构在其他国家的登山者心目中地位却如此重要,为了保证人类登山记录的完整性,为了在世界登山历史上真实记录中国的登山过程,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也是一个尊重和被尊重的话题!(话有点重,人家花了几十万人民币来登山,登记不登记关你屁事!)

霍利小姐虽然九十多岁,但依然很风趣,我一共和去她家两次,后一次是代表中国的粉丝们给她送鲜花和中国的茶叶,每一次她都会说我脚上的那双萨洛蒙越野跑鞋漂亮(特此声明:不是在做广告,萨洛蒙也不会给我赞助。)在说到尼泊尔的高山资源时,她眼里露出非常自豪的眼神,她说这是登山者的圣地。

时间飞快,转眼一个小时就过去了,为了不影响她的休息,我们赶快结束了访谈,末了我代表中国的粉丝祝她long long life!她非常激动地说:感谢中国的朋友们,希望中国的朋友常来尼泊尔,祝愿中国更加进步!

  

 

 

 

 

 

 

 

用镜头记录探险      用影片分享精彩